2016-01-29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
徐善 黄伯思在《东观余论·论临摹二法》中指出:“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拓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后泛指以名家书画为蓝本,摹仿学习。可见临摹二法先书法后绘画也。千百年来,临摹已成为中国绘画承传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傅抱石曾写道:“近日论画,重写生而薄临古,亦矫枉过正之论也。予以为二者皆习作之手段,非写生无以积丘壑,非临古无以娴技法,相生相成。”纵观历代大家无一不从临摹开始,傅抱石亦坦诚表示他对临摹的喜好。可见临摹也是造就傅抱石这样划时代的具有惊人创新精神的大画家的必备条件。傅抱石说他曾“一步一趋的临写”古人的作品,并指出这种学习方法至少有三点好处:其一,通过临摹帮助了他对画史画论的研究和理解。其二,画家最忌的是变成无缰之马,信笔挥洒,自以为是。临人之作,便没有这样的自由,可藉以收拾收拾自己的“放”心。其三,观摩名作,只能达到画面之表而不能深入其里,最浅显的例子,像我们读一篇古文,看一遍,还不如抄一遍。画也一样,临摹一过,则其峰峦渲染,树石安排,乃至一点一画,都直接地予我们以新的启示。累积这时候的失败,即是他日的把握。 由此可见,临摹对于中国画研习的重要和必要,临摹在中国画研习中的地位可以说为中国画所独有。 中国书画学习中的临摹,其内涵就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不断地充实和丰富。在肯定临摹这一学习中国画的大前提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在临摹中强调“读画”一说,便是对临摹的重要阐叙。书可读,画亦可读。读画不同于观赏,它包含了观赏但更增加了对画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认识和理解,以及其之所以妙之成因和制作产生的全过程。换言之,即真正从外及里,由远及近地看懂了画。真懂是要从反复的研读中来的,这样在你“临”或“摹”的时候才不盲目,才更有意义。 除此之外,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可择己所爱而为之,不要强临自已并不喜爱的作品。因为爱,其中就必有许多共鸣的东西,便容易进入,理解得深而容易学得。临摹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易后难,肯定不失为一良策。缘于此,一幅巨作,可以进行局部分解式地临习,亦可反复临习;时机成熟,整幅临摹,或许会更有益,可学得更多的东西。傅抱石在其习画的过程中,就常常喜欢临摹巨大而繁复的作品。一步一趋地临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临摹到一定阶段“背临”、“默写”或许会更加有益。它使你将前人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专题性的临摹对研习的深度会有很大的帮助。临摹学习过程中的“搬运”手法,会开拓临习者的思路,增强对构图的理解。临摹中的“变法”则使临习者走向自我的前沿。 临摹中似与不似的问题常令人困惑。笔者以为似亦有理,不似亦有理。应该让临习者知道:似,是肯定要追求的,但我们需要的似是“神似”,从一步一趋开始到后来的神似;“不似”是自始至终的,否则就没有发展了,就失去了中国画学习中临摹手段这一优秀传统的本来意义了。临摹的时候,临习者最好不要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似与不似这个问题上,只要有所得就只管临摹下去,真得先贤之精髓,似与不似的问题自然解决了。 一管之见,偏颇之处,乞读者不吝赐教。 责任编辑: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