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争鸣评论 > 艺海拾贝 >

金陵习画记



2013-07-01来源:江苏美术家网
尚君砺

童年画缘

扬州是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城市,解放前,民生凋蔽、百业不兴,那些终日为生活奔波、经济拮据、居处狭窄的市民家中,都悬挂着字画:中堂、对联,卧室中也有镜框、条幅,多为本地书画家的作品,扬州的字画装裱店遍及街市,从辕门桥到得胜街,大小门面就有十余家。童年下午放学时,便是我在这里浏览书画的好场所,陈含光、徐祯、倪墨耕、鲍娄先、顾伯逵……这些当地名家作品紧贴在板壁上,任你仔细欣赏,数日之后,又换一批,好比轮番展览。顾伯逵先生是扬州著名画家,由于他是南京外公家的故交,在大人带领下,我曾去他家拜望,顾宅有花园,树木葱葱、假山玲珑,在当地画家群中,是富裕优越的。顾先生的作品雅俗共赏,花鸟、蔬果、游鱼神韵极佳,尤擅画猿猴,受人喜爱。1959年江苏省国画院聘他为画师。当年顾先生在南京中山陵藏经楼作画时,曾与我合作了一幅《扬州花农》,后刊载于《群众》杂志。离开故乡定居南京已有六十余年,扬州印象逐渐淡化,古都南京的城市山林、江河湖泊逐渐融入心胸。我的美术生涯分为两段,上世纪六十年代前从事插图、连环画、年画创作,七十年代后改为国画,重要的机遇是走进了江苏省国画院,受教于前辈画家,从此步入金陵习画之路。

亦师亦友

1952年我由扬州调来南京。在香铺营文化会堂北侧一座楼房里,江苏省文化局美术工作室的画家们济济一堂,亚明、张文俊、魏紫熙、朱克可、吴夔、戈韦、金志远等,工作任务是创作宣传画、年画、连环画,配合宣传当时的政治任务。亚明先生年近三十,是一位有革命经历又具有专业素质的领导人,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领导江苏美术界三十多年,声望口碑较好,他画风洒脱,大量作品流传后世。1960年认识钱松喦先生,他为人谦和,对晚辈谆谆善诱,向他请教有关山水画章法、笔墨、虚实等问题时,均能获得教益。1971年合作南京长江大桥题材《天堑通途》时,采用了他的构图稿,大面积的配景及整幅画的渲染,都体现其极高水平。在搜集大桥创作素材时,钱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奔波于下关白云石矿、狮子山、浦口泰山等处,仔细写生,此情令陪同者深深感动。处于“大跃进”的1958年,我已从江苏人民出版社下放苏北邗江县农村当农民,休假回南京探友,初次在湖南路七十二号省国画院遇见宋文治先生,他是专职画师兼院务秘书,时值酷暑,宋先生在三层阁楼上赤膊挥汗躬身作画,这样的场景,使我至今不忘。1962年宋先生与我合作年画《洞庭十月》,后又共赴徐州农村,合作《向阳渠》,使我获得不少山水画技法知识。宋先生早年师从名家,又有西画技法基础,画风明快,笔墨清丽,表现山水画中的新建设得心应手,是新金陵画派的代表。1973年曾协助宋先生绘制中央文化部下达任务的大型作品《太湖之晨》,从山形点厾、云烟烘托、水面晕染等方面,提供了我学习机会。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省美工室认识了魏紫熙先生,那时他从事宣传画、年画和美工布置工作,直到1971年在省五七干校创作组时,才有机会向他学习中国画。魏先生为人敦厚谦诚,治学严谨,年轻时受过传统、西洋画教育,人物画、山水画基本功扎实,是新金陵画派的中坚力量。在创作长江大桥作品时,他是主导者,对画稿要求极严,结构、透视、比例精确,成画后大桥气势雄伟,虽有“文革”时期“高大全”的风格,但极具强烈的时代风貌,作品经展览、出版保留至今,具有经典价值。1972年前后,陪同魏先生赴宜兴山区、连云港、江都水利枢纽工地写生。由于我那时对山水画创作方法与笔墨技法尚未掌握,对实景写生的画稿,不知删减提炼,故不能画出满意的作品。经魏先生的教导与示范,才初步领悟章法笔墨等技法。上世纪七十年前中期,参加创作了《天堑通途》、《冰封雪飘新渠长》、《飞雪迎春》、《大江北流,万顷新绿》等作品,在实践中提高了创作水平。金志远、徐孅夫妇画风严谨自然,大量作品反映江南风情,永清新,可惜英年早逝,却值得怀念。

写生与探索

与新金陵画家交往已有半个世纪,情谊虽有深浅,但综观其画派的特点:一、师法传统,兼容并蓄;二、面向生活,注重写生;三、法度严谨,温润雅洁;四、制作精细,雅俗共赏。回顾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反映时代变迁的作品大量涌现。伴随着的是画家们不断深入生活,写生活动有大型的、小组的、个体的,创作不停则写生不止。1976年参加了西南诸省写生组,途经长江三峡、山城重庆、桂林漓江、云南石林、川西泸定。1977年又组织多名画家赴湖南写生,“芙蓉国里尽朝晖大型画展”均为此次写生作品,我亦有幸参加。为收集素材,我九上黄山,并多次只身赴华山、恒山、衡山、嵩山、泰山,武夷雁荡、长白天池亦有涉足。如今查看画稿盈箧,但所成作品寥寥,上乘作品少之又少,抚今追昔,感悟自省,其因有二:传统继承不足,知识学养欠缺。外出写生亲近自然,开阔眼界,有旅游乐趣,但有危险性,1982年10月,在绍兴东湖山顶,因雨天路滑,不慎坠下十多米深的石坑,以致头部碰伤、右腿骨裂,幸有坑底一棵大树,坠下时有枝叶缓冲,故捡回一命。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将创作重点转向南京风光,对重新修整的秦淮河景观进行了详尽写生,企图凭藉秦淮河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郁的江南风情,创作一些抒发历史沧桑与现代气息的作品,经历了二十年的摸索,自认为满意的作品较少。友人与同行评介是写实成分偏多,缺乏意象朦胧之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尚待不断探索。

值得记叙的几件事

1.中山陵藏经楼作画。1959年,为筹备庆祝建国十周年大展,调集省内部分画家创作献礼作品,地点选在中山陵灵谷寺之间背靠钟山的藏经楼。此处远离市区,环境幽静,但无自来水,住处空旷不隔音,生活略显不便。前来参加作画的有傅抱石、亚明、徐天敏、陈达、金志远、徐孅等。我那时已下放扬州农村劳动,可见省国画院领导对我的关注。以前,作为院外人员还参加了大型人物画《粮食》的创作,这幅以魏紫熙先生为主笔的反映大跃进主题的作品,至今仍留存在江苏省国画院。

2.省五七干校创作组。1970年在镇江句容蚕种场组建,负责人是军代表袁刚,组长为省委宣传部文艺处长鲍明路,成员有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徐孅、尚君砺、宗静草,前五人是原国画院成员,后二人是从省出版社借调而来,当时这些人都是在省五七干校参加生产劳动和政治学习的,我曾目睹亚明先生拖板车运送粮煤,宋文治先生在食堂掌勺,魏紫熙先生在菜地捉虫,对多年未握画笔的画家们来说,这是一个极好的转机。历时二年,画家们奔赴南京长江大桥、徐州铜山农村、苏南煤田、吉山铁矿等地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作品,如《天堑通途》、《向阳渠》、《报矿》、《飞雪迎春》等。

3.宾馆作画。1975至1977年,省国画院应邀在南京饭店、双门楼宾馆为东郊国宾馆、五台山体育馆、长江大桥陈列厅创作国画。在客房中添一张画桌,完成的作品交给宾馆,享受用餐,吸烟者每天发一盒烟,无钱物报酬。后又赴北京饭店、中央军委招待所、首都机场作画。那时我年轻,负担了这些活动中的事务工作,辛劳中感到欣慰的是向前辈画家学习到奉献精神与创作经验。

4.毛主席纪念堂国画创作。1977年春天,接受中国文化部创作毛主席纪念堂国画任务后,“文革”中被砸烂的省国画院得以恢复并重回总统府西花园。历时三个月,当一幅幅大型作品挂在桐音馆后大厅时,人们惊叹新金陵画派画家们又一次完成了服务政治的重大任务。毛主席纪念堂建成后,在东西侧厅中,陈列了全国征集的作品,其中有钱松喦作《枣园曙光》,宋文治、金志远合作《韶山朝晖》,亚明、秦剑铭合作《北戴河》,魏紫熙作《黄洋界》,伍霖生、尚君砺合作《遵义颂》。

2013年7月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尚君砺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21-03-02 13:03
上一篇:笔墨——美的符号
热点内容